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经纬 >> 正文

大学教师如何推动学风建设

时间:2014-09-22来源:


    学风建设之于高校发展的意义不必冗叙,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校风建设的需要。学校之基调即学风,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施动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其治学治教精神、态度、方法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他们有朝气、有闯劲,精力充沛,但有些学生自制力差,做事易冲动,缺少对事物的理性评判,易产生厌学、逃学、沉迷网瘾等不良行为。虽然,年龄上他们已进入成年,可在人际交往与自控力上仍需要大学教师的引领与督导。
    从广义上来讲,学风不仅包括学习风气,还包括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后两者又与大学教师紧密相关,因此,大学的学风建设需要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也应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于律己、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教师具备怎样的责任感,直接决定了他们产生怎样的教学态度,也进而影响学风建设的好坏,二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责任感起主导作用。
    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施动者,其具备怎样的责任感,直接决定了教学环境、受教者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真正抓好学风建设,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反思自身,勤于躬行,增强扎根教育,服务教学,关心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每一位高校从教者在踏上高校讲台的那一刻,就应具有爱岗敬业的执着。要有选择一个岗位就要站好这个岗位的决心和信心,只要站在大学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就应扎根这块沃土。
    此外,教师还要熟悉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端正自己的人生观、教育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内驱力,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鞭策他们不断向奋斗目标努力。
    教师除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时刻反思教学方法得当与否。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应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需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哪些特点,想想他们较为关注和喜好的事物,以此为依据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更易让学生接受的讲授方式,使教学“接地气”,有新意,能激活课堂。
    同时,大学教师还应寻找自身教学的动力。当时为什么选择这门学科和这个研究领域?吸引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在该学科和研究领域,多少年后,想达到怎样的研究目标?写几篇学术论文?几本学术专著?而在教学领域,也要想想,自己的课能为学生提供多少帮助?用这些问题激发自己的教学动力,与大学生共营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风建设与教师的责任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互为关联,教师的师德学品、治学治教精神、为人处世等传递了学校文化,推动了学风建设。 
上一篇:考试招生改革:世界在何去何从
下一篇:大学:与书相遇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