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二届长三角智能社会治理论坛暨“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占荣、嘉兴市社科联副主席胡勤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唐杰、学院院长童志锋、学术副院长姚莉等出席。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长安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及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来自《社会学研究》《社会》《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等22家学术期刊编辑齐聚学院,共同探讨智能社会治理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李占荣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表示欢迎!他指出,长三角地区正处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次论坛以“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既聚焦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也关注治理变革的“深远影响”,议题精准、意义重大。他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浙江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能与各位嘉宾、各兄弟单位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携手共进。

杨发祥在致辞中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次论坛以“智能社会治理”为核心,聚焦“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关键议题,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新进展、实践经验及未来方向,不仅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搭建起跨区域、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平台,更能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贡献“长三角智慧”和“长三角方案”,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唐杰在发言中认为,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技术适配、伦理风险、区域协同等诸多挑战。本次论坛,聚焦智能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最新进展与深远影响,探索搭建一个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智能治理的前沿趋势,分享实践经验,破解发展难题,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童志锋代表学院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他指出,面对基层治理中综合性、复杂性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智慧协同攻关。为此,学院在母体“新财经战略”的指引和嘉兴、海宁等地方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四新”体系建设,实施“1234”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次论坛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探讨智能社会治理中的理论、技术与伦理难题,探索AI在基层更高效、更普惠的应用路径。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懂技术、通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研讨会

本次论坛围绕“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题,展开了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多位国家领军人才、行业优秀学者就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模式的理论范式变革、技术架构创新、跨界协同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凝练了面向未来的人机协同社会治理新范式与发展新路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天夫教授作了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模式及其思考”的报告。他认为,AI赋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了治理的透明度、效能和智能化水平,但也可能带来数据垄断和技术鸿沟问题。因此,他提出需警惕对AI治理的迷之自信,避免忽视情感和人性需求,防止机器替代人带来的社会关系变化。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教授带来了以“数智时代的情感装置:生成与追踪”为题的报告。他指出,数字时代的情感生成和表达受到平台、算法等技术装置的深刻影响,情感体验被重新塑造。因此,需在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中探索自由,通过规范技术装置来构建更宜居的情感世界。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宁作“基于人工智能可供性的能动模式转型”报告。他认为,AI通过外包重复性任务和直接辅助策略性行动,形成人机结合的联合能动性,超越传统人类能动性。发展中国家需通过优化能动模式实现现代化,社会理论也需结合AI重新理论化。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社会初探”为题,提出智能时代人类社会从固态、液态到气态的演变,社会团结机制需要重构。他认为,人类擅长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AI在客观数据处理上占优,需建立新型社会治理框架。

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黄晓春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数智治理及其共同体构建”。他指出,当前标准化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基层复杂治理场景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他提出应构建三类共同体——数据意义识别共同体、跨学科知识共同体以及公众参与场景构建共同体,以系统推进数智治理的深化发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沈永东教授作题为“数字社会治理的范式变革”的主题报告。他提出,理解数字社会治理需具备双重视角:一是“数字化赋能治理”,强调技术价值;二是“数字社会本体治理”,关注人类价值。他指出,数字基础设施需从单一的“管道”模式升级为具有韧性的“生命系统”模式,并在全球共识与本土适配之间寻求协同。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仪式

论坛开幕式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的成立是学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协同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合型难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平行论坛



论坛还设置了分论坛环节,分别就AI赋能的城市社区治理、乡村数字化治理与转型逻辑、AI赋能的公共治理创新、人工智能与公共服务价值重塑、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风险与规制、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法律与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论坛由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市人工智能和社会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上海社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文: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