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遍地都是,坚持理想主义却总像镶嵌在时代上的宝石。”优秀党员梅莹这样理解这句话:“理想是比梦想更加坚定的存在,坚持理想主义不仅是对准则的恪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播种,破土,发芽
家中三代皆为铁路工作者,她比常人更加懂得无私奉献、服务人民,“我外婆曾是一位列车员,一直站在服务人民的第一线,她教导我,现在拥有的幸福与美满,归根结底要感谢党、感谢国家”。老一辈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在幼年梅莹心中埋下了种子,“为人民服务”“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为了她心中圣洁的理想。
谈起入党历程,梅莹颇为感慨。她回忆道:“在我入党发展过程中,党支部的学长学姐会定期找我谈话,汇报学习心得、交流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等。我觉得这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这是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必由之路,同时也给尚在发展阶段的我很大帮助。”
为了让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靠拢,从共青团员一步步成为正式党员,每一步都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比如群众基础、基本学业、思想理念、个人奉献等方面。而最需要考察的一点是:初心既立,如何一以贯之。
2010年12月27日,是梅莹老师成为预备党员的第二天。“那天我接到通知,人文与艺术分院要举办一个面向全校的习作展,活动需提前布置。”她讲述道,“当天天气很冷,我六点不到就起床,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完成场景布置、确认投影设备齐全等任务。”从早晨六点多一头扎进冻人的寒风开始,从在习作展站了一天确认设备完好开始,从真正经历“共产党员就该首当其冲”的那一刻开始,在她心中播下的种子破土而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感受到,对共产党人来说,对于任何形式的组织需求,实际行动比口号更响亮。”她说道。
抽枝,展叶,蓊郁
今年是梅莹成为共产党员的第十年。十年中,她连续七年、共带领两百多名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进军营传播文化,进入浙江、安徽等山村支教,跋山涉水走访调研黔东南贫困地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其中一支队伍令梅莹印象深刻:“我指导一支脱贫攻坚主题的队伍走访贵州苗寨,助力国家精准扶贫的推进。”苗寨中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无支柱产业;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工精美,却无人问津;由于苗寨全木制房屋的局限性,室内无独立卫浴,这又给发展旅游业出了一大难题。梅莹和学生们入户走访调研,与妇女、儿童、非遗传承人深入沟通,进行基础了解。她补充道:“考虑到独立卫浴的问题,我们还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训方式,联系文设分院的专业团队提供木质房屋优化改建的设计方案。”她指出,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其实是创建了一个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实践中,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参与会议、提供意见,也正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与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念厚植于学生心中。
2020年5月,疫情后的第一次返岗复学。梅莹第一时间报名“党员先锋队”,组建“青年突击队”,负责返校志愿者整体方案的部署。她回忆说:“当时疫情还未得到完全控制,突发情况也层出不穷,学生志愿者心中难免会留有疑虑和担忧,我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尽最大努力让同学们感到安心。”每晚,梅莹都会等到最后一批接站志愿者安全到校后再离开。“我想让他们感受到”她补充说,“老师在与他们共同战斗。”
传递,依偎,坚守
十年党员路,对人的一生来说,并不短暂。十年中的每一项组织任务、每一个冲锋在前的时刻,无不彰显着梅莹深刻而坚定的初心、未曾淡退的热忱。她说道:“我认为坚守初心,是对组织保有认同感的根本保障。”恰逢建党百年华诞,自满目疮痍中站起的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十几人的团队,成为现在接近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初心与认同感汇集的凝聚力可见一斑。
2019年,梅莹参与了院史馆的建设。7个月的日以继夜,一整个暑假的费心思量,1个馆的从无到有,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党性的诠释,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她赢得了胜利。她说道:“不论是一个学校还是师生个体,我们总会遇到困难考验,但正是因为‘东方人’身上这股迎难而上的干劲,我们才得以在海宁这块热土上干事创业,走出东方的特色发展之路。”开馆后,她主动申请担任教师讲解员,希望通过展陈,把学院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立德树人的不懈追求讲给更多青年人听。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除了对党组织的信仰要坚定之外,还要通过一切方式积聚自己的能量,”梅莹对学生发展有这样的建议:“虽然现在能力有限、对世界的认知也尚未成熟,但现在这个阶段正是同学们学习能力最强、思维能力最活跃的时候。”厚积薄发、不断充实自己也是梅莹终身的信条。她说道:“做学生工作七年以来,学生们一直都在给我灵感,我常透过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反思我的工作方法。”
在选择中坚持,是梅莹对待初心的坚守;在困难前不息,是她对坎坷的倔强;在黑暗中拼搏,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生生不息的呐喊。
文字/杨轩静